陆海之约 | 外国青年益创计划开展“寻访石刻守护人”活动
发布时间:2022-12-27
此次活动由来自重庆大学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也门留学生艾布迪参与发起,立足石刻守护人、传播石刻文化。

       12月21日至12月22日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寻访石刻守护人一行11人前往大足区。此次“寻访石刻守护人”活动由来自重庆大学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也门留学生艾布迪参与发起,立足石刻守护人、传播石刻文化。

640.png

       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除了比较知名的五山石刻,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各种国家级、市级等保护石刻散落在乡野间,由义务乡村文保员们负责看管守护。在此次活动中,外国青年将寻访石刻义务守护人,近距离探访大足乡村中未被关注的中小石刻,通过短片记录守护人物和故事,共同参与中小石刻的守护与传播。

2.png

       在宝顶山景区体验球幕影院,大家了解到大足石刻修建历史和背后故事,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的融合。参观途中,外国青年不断被石刻的精美与宏伟所震撼,来自也门的留学生、志愿者艾布迪说道:“难以想象这些石刻是一千多年前修建的,真的叹为观止。”

3.jpg

图-大足石刻研究院石刻工作人员向大家讲解石刻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4.jpg

图-本次陆海之约志愿者团队在千手观音像前合影。

5.jpg

图-外国青年在交流参观石刻的感受

       参观完宝顶山,一行人开始对乡村石刻守护人进行探访,走访了斗碗寨石窟、舒成岩石窟、石门山石窟、营盘坡石窟等四处的乡村石刻守护人。

       中敖镇中山村8组76岁的文保员周耀德爷爷,已经守护了斗碗寨石刻36年,每天傍晚都会准时来到这里打扫清洁卫生,晚上便睡在石刻旁边,守护石刻以免受到破坏。36年来,他每天往返在家与斗碗寨之间,在乡间走出了一条“守护之路”。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周耀德当文保员36年几乎没有请过假,唯一一次请假是他的妻子去世。

       周爷爷说,“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要在这里守一天,一直守到守不动了为止。”

3.jpg

图-周耀德36年来往返家与石窟寺之间走出来的小路

4.jpg

图-左二为舒成岩驻守文保员龙光文,现年64岁,守护石刻22年;左三为舒成岩驻守文保员叶良中,现年65岁,守护石刻12年。

8.jpg

图-陆海基金会工作人员、外国青年与舒成岩义务文保员合影


      石门山摩崖造像守护人杨旭全,也是很特殊的一个石刻守护人:他的父亲从1975年开始守护石门山摩崖造像;1987开始杨旭全接父亲的班,接续守护。如今,他已经守护了35年。每天早晚,杨旭全除了回家吃饭,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守护这些佛像。他说,父亲刚守护这里的时候,周围还是一片荒地。后来,父亲种下了好多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一片小树林。看着父亲种下的树,杨旭全感觉父亲也在和他一起守护着这些石刻。

       参观途中,杨旭全对每座佛像背后的故事都非常了解——在这三十多年里听着讲解员一遍又一遍地为游客解说,杨旭全早已把所有故事都记在了心里。

5.jpg

图-石门山摩崖造像守护人杨旭全父亲种下的树林

1.jpg

图-副秘书长陈灿等访谈营盘坡石窟守护人姜朝兵、姜仁齐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拍摄大足石刻的摄影师戴小兵。为了拍出满意的石刻照片,戴小兵曾在宝顶山待了一个月。这十几年来,他见证了大足研究院对石刻的修复与保护措施越来越完善,也见证了越来越多的石刻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来到大足、走进大足石刻。

3.jpg

图-也门留学生、志愿者艾布迪采访戴小兵老师

      也门志愿者艾布迪说,此次拍摄石刻守护人纪录片,是想更了解中国、感受重庆,也想把自己在大足的所见所闻通过镜头让更多的人看到。目前阿拉伯国家的人民对中国重庆的了解非常少,他希望自己的纪录片能够让阿拉伯人民看到真实的重庆,“不同于以往每天在学校学习上课,今天是值得铭记的一天。我来到了重庆大足,看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有历史,有震撼,有感动。正因为石刻守护人的存在,我们还能在今天看到这些石刻。”

      此次在大足石刻“寻访石刻守护人”活动的开展,标志着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的陆海之约·外国青年益创计划正式实施。后续该计划还将陆续开展“在乡村看见世界”“鹰飞之城”“爱在山野”等益创主题活动。


陆海之约项目背景

       本项目是由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联合发起的中外青年交流、在渝外籍青年感知重庆的系列公益服务活动,旨在以基金会为链接纽带、以公益与文化为交流话题、让外籍人士真实感受重庆,促进中外青年友好交流。